中国发布“最缺工”职业最新排行 快递物流业用人需求明显增加******
中新社北京1月18日电 (记者 梁晓辉)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18日发布2022年第四季度“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
根据排行,营销员、汽车生产线操作工、快递员、餐厅服务员、商品营业员、家政服务员、保洁员、保安员、包装工、车工位列前十。
与2022年第三季度相比,制造业缺工状况持续,汽车行业相关岗位缺工较为突出,“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工”“工程机器人系统操作员”“汽车工程技术人员”等职业新进排行,“汽车生产线操作工”位列排行前十。
同时,快递物流行业用人需求明显增加,“采购员”“邮件分拣员”本季度新进排行,“快件处理员”“装卸搬运工”“网约配送员”“快递员”等职业缺工程度加大。(完)
新华全媒+·新春走基层丨当“找北”遇上极寒——“中国北极”热腾腾的“冷资源”****** 1月10日,游客在漠河市北极村北字广场游玩。 黑龙江省漠河市位于中国最北端,冬季漫长,气温极低,素有“神州北极”之称。近年来,漠河市借助当地“最北”与“极寒”的自然地理条件,大力推广冰雪文化,丰富冰雪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打卡”,体验“极寒找北之旅”,变“冷资源”为“热经济”。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1月10日,在漠河市北极村,游客乘坐马拉爬犁。 黑龙江省漠河市位于中国最北端,冬季漫长,气温极低,素有“神州北极”之称。近年来,漠河市借助当地“最北”与“极寒”的自然地理条件,大力推广冰雪文化,丰富冰雪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打卡”,体验“极寒找北之旅”,变“冷资源”为“热经济”。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这是1月8日拍摄的漠河市北极村的清晨景象(无人机照片)。 黑龙江省漠河市位于中国最北端,冬季漫长,气温极低,素有“神州北极”之称。近年来,漠河市借助当地“最北”与“极寒”的自然地理条件,大力推广冰雪文化,丰富冰雪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打卡”,体验“极寒找北之旅”,变“冷资源”为“热经济”。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这是1月7日拍摄的漠河市北极村冰雪童话世界夜景(无人机照片)。 黑龙江省漠河市位于中国最北端,冬季漫长,气温极低,素有“神州北极”之称。近年来,漠河市借助当地“最北”与“极寒”的自然地理条件,大力推广冰雪文化,丰富冰雪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打卡”,体验“极寒找北之旅”,变“冷资源”为“热经济”。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1月7日,游客在北极村冰雪童话世界内游玩。 黑龙江省漠河市位于中国最北端,冬季漫长,气温极低,素有“神州北极”之称。近年来,漠河市借助当地“最北”与“极寒”的自然地理条件,大力推广冰雪文化,丰富冰雪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打卡”,体验“极寒找北之旅”,变“冷资源”为“热经济”。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1月7日,游客在漠河市北极村冰雪童话世界内游玩。 黑龙江省漠河市位于中国最北端,冬季漫长,气温极低,素有“神州北极”之称。近年来,漠河市借助当地“最北”与“极寒”的自然地理条件,大力推广冰雪文化,丰富冰雪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打卡”,体验“极寒找北之旅”,变“冷资源”为“热经济”。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1月7日,游客在漠河市北极村滑雪场内体验滑雪。 黑龙江省漠河市位于中国最北端,冬季漫长,气温极低,素有“神州北极”之称。近年来,漠河市借助当地“最北”与“极寒”的自然地理条件,大力推广冰雪文化,丰富冰雪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打卡”,体验“极寒找北之旅”,变“冷资源”为“热经济”。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1月7日,游客在漠河市北极村滑雪场内体验滑雪。 黑龙江省漠河市位于中国最北端,冬季漫长,气温极低,素有“神州北极”之称。近年来,漠河市借助当地“最北”与“极寒”的自然地理条件,大力推广冰雪文化,丰富冰雪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打卡”,体验“极寒找北之旅”,变“冷资源”为“热经济”。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1月7日,漠河市北极村民宿经营者史瑞娟在打扫门前卫生。 黑龙江省漠河市位于中国最北端,冬季漫长,气温极低,素有“神州北极”之称。近年来,漠河市借助当地“最北”与“极寒”的自然地理条件,大力推广冰雪文化,丰富冰雪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打卡”,体验“极寒找北之旅”,变“冷资源”为“热经济”。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1月7日,出站的游客在漠河火车站外拍照留念。 黑龙江省漠河市位于中国最北端,冬季漫长,气温极低,素有“神州北极”之称。近年来,漠河市借助当地“最北”与“极寒”的自然地理条件,大力推广冰雪文化,丰富冰雪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打卡”,体验“极寒找北之旅”,变“冷资源”为“热经济”。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1月7日,游客在漠河市北极村冰雪童话世界内游玩。 黑龙江省漠河市位于中国最北端,冬季漫长,气温极低,素有“神州北极”之称。近年来,漠河市借助当地“最北”与“极寒”的自然地理条件,大力推广冰雪文化,丰富冰雪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打卡”,体验“极寒找北之旅”,变“冷资源”为“热经济”。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 [责编:天天中] 阅读剩余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