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全媒+·新春走基层丨当“找北”遇上极寒——“中国北极”热腾腾的“冷资源”******
1月10日,游客在漠河市北极村北字广场游玩。
黑龙江省漠河市位于中国最北端,冬季漫长,气温极低,素有“神州北极”之称。近年来,漠河市借助当地“最北”与“极寒”的自然地理条件,大力推广冰雪文化,丰富冰雪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打卡”,体验“极寒找北之旅”,变“冷资源”为“热经济”。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1月10日,在漠河市北极村,游客乘坐马拉爬犁。
黑龙江省漠河市位于中国最北端,冬季漫长,气温极低,素有“神州北极”之称。近年来,漠河市借助当地“最北”与“极寒”的自然地理条件,大力推广冰雪文化,丰富冰雪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打卡”,体验“极寒找北之旅”,变“冷资源”为“热经济”。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这是1月8日拍摄的漠河市北极村的清晨景象(无人机照片)。
黑龙江省漠河市位于中国最北端,冬季漫长,气温极低,素有“神州北极”之称。近年来,漠河市借助当地“最北”与“极寒”的自然地理条件,大力推广冰雪文化,丰富冰雪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打卡”,体验“极寒找北之旅”,变“冷资源”为“热经济”。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这是1月7日拍摄的漠河市北极村冰雪童话世界夜景(无人机照片)。
黑龙江省漠河市位于中国最北端,冬季漫长,气温极低,素有“神州北极”之称。近年来,漠河市借助当地“最北”与“极寒”的自然地理条件,大力推广冰雪文化,丰富冰雪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打卡”,体验“极寒找北之旅”,变“冷资源”为“热经济”。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1月7日,游客在北极村冰雪童话世界内游玩。
黑龙江省漠河市位于中国最北端,冬季漫长,气温极低,素有“神州北极”之称。近年来,漠河市借助当地“最北”与“极寒”的自然地理条件,大力推广冰雪文化,丰富冰雪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打卡”,体验“极寒找北之旅”,变“冷资源”为“热经济”。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1月7日,游客在漠河市北极村冰雪童话世界内游玩。
黑龙江省漠河市位于中国最北端,冬季漫长,气温极低,素有“神州北极”之称。近年来,漠河市借助当地“最北”与“极寒”的自然地理条件,大力推广冰雪文化,丰富冰雪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打卡”,体验“极寒找北之旅”,变“冷资源”为“热经济”。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1月7日,游客在漠河市北极村滑雪场内体验滑雪。
黑龙江省漠河市位于中国最北端,冬季漫长,气温极低,素有“神州北极”之称。近年来,漠河市借助当地“最北”与“极寒”的自然地理条件,大力推广冰雪文化,丰富冰雪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打卡”,体验“极寒找北之旅”,变“冷资源”为“热经济”。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1月7日,游客在漠河市北极村滑雪场内体验滑雪。
黑龙江省漠河市位于中国最北端,冬季漫长,气温极低,素有“神州北极”之称。近年来,漠河市借助当地“最北”与“极寒”的自然地理条件,大力推广冰雪文化,丰富冰雪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打卡”,体验“极寒找北之旅”,变“冷资源”为“热经济”。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1月7日,漠河市北极村民宿经营者史瑞娟在打扫门前卫生。
黑龙江省漠河市位于中国最北端,冬季漫长,气温极低,素有“神州北极”之称。近年来,漠河市借助当地“最北”与“极寒”的自然地理条件,大力推广冰雪文化,丰富冰雪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打卡”,体验“极寒找北之旅”,变“冷资源”为“热经济”。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1月7日,出站的游客在漠河火车站外拍照留念。
黑龙江省漠河市位于中国最北端,冬季漫长,气温极低,素有“神州北极”之称。近年来,漠河市借助当地“最北”与“极寒”的自然地理条件,大力推广冰雪文化,丰富冰雪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打卡”,体验“极寒找北之旅”,变“冷资源”为“热经济”。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1月7日,游客在漠河市北极村冰雪童话世界内游玩。
黑龙江省漠河市位于中国最北端,冬季漫长,气温极低,素有“神州北极”之称。近年来,漠河市借助当地“最北”与“极寒”的自然地理条件,大力推广冰雪文化,丰富冰雪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打卡”,体验“极寒找北之旅”,变“冷资源”为“热经济”。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评论:“上调预期 看好中国” 外资的嗅觉与逻辑******
(央视财经《央视财经评论》)岁末年初,外资机构纷纷发布对中国2023年的经济预测,相关报告中最多的关键词就是“反弹”和“提升”。高盛集团将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测从4.5%上调至5.2%,认为消费板块有望成为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亮点;摩根士丹利则预测中国经济2023年将增长5.4%;同样上调对中国经济预期的,还有摩根大通、瑞银集团、野村证券等多家机构。他们为何一致为中国经济投下“信任票”?
当地时间1月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表示,由于欧美等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经济活动同时放缓,2023年世界将面临比过去12个月“更艰难”的一年,但中国经济将稳步增长。IMF总裁为何坚定看多中国?
2022年以来,多家跨国制造业企业项目先后落地,注资1.7亿元人民币的蔡司集团长三角地区研发生产中心在江苏苏州正式奠基建设;总投资约100亿欧元的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的一体化基地项目首套装置在广东湛江正式投产,这不仅是中国重化工领域的首个外商独资项目,它的落地还将与湛江当地的石化项目共同打造出一个新的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集群;大众、宝马、奔驰等多家知名外国车企也纷纷增加在华投资……投资加码,布局加速,外资在中国,嗅到了怎样的机会?
1月1日,《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2年版)》正式实施,新版《鼓励目录》与2020年版相比净增加239条、修改167条,目录增加条目数近年来最多。鼓励清单更长、负面清单更短、投资中国更精准!外资还将获得怎样的发展空间?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